锣、镲、三弦都是民族乐器,这三件乐器到了天津话里,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。
旧时官府衙役常以敲锣作为广而告之或召集众人的一种方法,而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也有以锣作为招徕顾客的响器。天津话将“敲锣”用来比喻的张扬行为。比如胡同里有人家娶媳妇,唯恐别人不知,逢人便讲,以期多收礼金。很多人碍于情面,随了份子,但并不情愿,背后议论:“介(这)叫嘛四(事),儿子办四(事),到处敲锣!”
打镲多见于戏曲伴奏和佛教道教的乐队。“打镲”一词多用来表示开玩笑或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。生活中人们表示对某事不满或自我解嘲,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介(这)不拿我打镲吗!”
三弦,因三根琴弦而得名。是天津时调、单弦等曲艺演出必备的伴奏乐器。弹弦子本意是弹拨三弦,而天津话却指的是中风半身不遂,中风患者往往留下后遗症,上肢弯曲,下肢僵直,伴有手指震颤形同拨弦,这种比喻将中风患者的病态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,似乎并无贬义。还有一种比喻为手忙脚乱、不可开交的状态,例如媳妇埋怨丈夫:“我又看孩子又做饭,急得抓瞎,都快弹弦子了!”